2014年1月《中国好歌曲》第一季播出,来自四川凉山州的莫西子诗盲选时唱的《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》一下子成了“大热金曲”。同年九月,他发行了第一张专辑《原野》,没有收录这首他最出名的“血腥情歌”。他所作的《不要怕》被吉克隽逸在2012年《中国好声音》决赛唱红,但也被排除在了这张专辑之外。
《原野》里只有听不太懂的彝语,和辽阔悠远的口弦声、吆喝声,莫西子诗称他的这些作品是“迷幻山歌”。制作这张专辑时,他没想过受众的问题,只觉得自己该做一张彝族的、和别人不同的作品。专辑发行后他接受了很多采访,从小时候在凉山的生活一路讲到发专辑,每次被问到怎么喜欢上音乐,他都不知道如何回答。
莫西子诗说他没什么音乐天赋,就是可能对声音更敏感(图片摄影:申文)
有一个故事是莫西子诗时常讲起的。在凉山州民族中学读初三时,山鹰组合来到莫西子诗的学校拍照,坐在草地上弹吉他,声音一出来,他的魂都被勾去了。同学家里有把破木吉他,他跟着一起玩,两人不好好上学,为了弹吉他逃课,气得同学父亲砸了那把吉他。
每个星期攒点零花钱,周末去唱片店买磁带和 CD,然后在里面呆上好几个小时,听鲍勃迪伦、尼尔杨,这是莫西子诗高中时最大的乐趣。他也和朋友一起省吃俭用,买了一台 CD 机。但更小的时候,他连音乐是什么都不知道,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。妈妈把口弦挂在他脖子上,给他当玩具,彝族的小孩子都有这么一个小玩意,他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,那是彝族的传统乐器,弹拨几下,苍凉感就跑出来了。
生活在凉山,走在路上、下到田间劳作、上山狩猎,总会听见有人唱歌,可对于莫西子诗来说,那和人们走在街上不自觉哼歌一样平常,只不过,他听的、唱的都是彝族特有的音乐。
口弦(图片来源:小世界工作室李松鼠)
一个月200块钱的那个床位
从西昌学院的彝汉双语专业毕业后,莫西子诗待业了一年多,每天混日子,偶尔在西昌的一家酒吧唱歌。家里做老师的姐姐看不下去,让他去上了日语培训班,学了两年,上海的日企来凉山吸收人才,莫西子诗就去了上海。
那时他用的是汉语名字“莫春林”,只看这三个字,没人会想到他是个彝族人。在上海做了一年日语翻译,辞了职也不想回家,上海、北京、成都、重庆,在这些小时候常听说的大城市中,他选择把北京当作下一站。
第一个落脚点是昌平区附近的清河镇,第一份工作是推销员,莫西子诗普通话不好,推销的东西一件也没卖出去,每天靠吃黄瓜和大饼度日。
受不了上下班三个小时的路程,他进城租了床位,200块钱一个月。因为会唱歌,每周去一次三环边上的酒吧演出,每次能赚60块。在那里他认识了位听打口碟的人,从他那,莫西子诗花25块钱买了一箱打口碟,在三元桥附近的地下通道卖,本以为多了个赚钱的方式,但刚卖出成本,城管出现,没收了剩下的碟片,断了个营生。
2007年开始,他在胡同里当导游,带日本游客,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同串子。做了一阵开始打退堂鼓,自己是不是别做导游了,是不是该回家了?但转念一想,很多人做的是体力活,他当导游动动嘴皮子就好,应该再继续坚持一下。
起伏的情绪转折回来,脑子里多了些旋律,他不懂乐理,也不会看五线谱和简谱,靠着记忆,他写下了第一首彝语作品《不要怕》。莫西的朋友在南锣鼓巷开了家叫“在别处”的唱片店,在那家店里他第一次弹吉他唱这首歌给朋友听。
“春去秋来,心绪起伏,时光流转,岁月沧桑,不要怕,不要怕……”
“别人的少数民族音乐怎么这么好”
莫西子诗每天随波逐流,工作一个接一个地换。他常光顾的“在别处”唱片店出售很多民间的、少数民族的音乐,其中有马木尔IZ乐队和野孩子乐队等的作品,他第一次听到时,觉得“跟之前听的音乐完全不一样。” 来到北京前,莫西子诗习惯听西方的作品,马木尔忽然让他觉得,别人的少数民族音乐怎么这么好。
接触到这些和西方音乐、流行音乐完全不同的风格,莫西子诗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性有多重要。除了创作彝语歌,他也开始重新使用彝族名字“莫西子诗”。他慢慢找回了自我,很明确要写什么样的作品。将西方现代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结合起来,旋律中一定加入彝族的调式,最后,莫西创作出了自己的“迷幻山歌”。
森林、月亮、山魈、知了、螺髻山……彝族人崇尚万物有灵,这些一直躲在莫西子诗潜意识里的自然意象冒出头来,成为《原野》里12首作品的主角,莫西子诗眼里的城市生活也能从自然的角度诠释。
“这条河下,风卷着风,暴雨里疯癫的动物,狂奔着,要去投个好胎,路漫漫哦,慢一些,听大地的呼声,轻盈地舞蹈,舞蹈。”这首《投胎记》看似是彝族古老的寓言故事,其实是莫西子诗站在暴雨中拥堵的北京街头,看着互不相让的车辆行人,忽然觉得大家都是癫狂的动物,在大雨中急匆匆地赶路。他希望大家能慢下来,不要“赶着去投胎”。
“诗人的一些东西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”
今年夏天他打算发行第二张专辑《月光白得很》,风格可能和《原野》的迷幻呓语有所不同。也再一次收录了俞心樵的诗作,《南方像莎士比亚一样》,还有昆明诗人雷平阳所写的《亲人》。
“我是少数民族,说话都说成这个样子,写的也乱七八糟,但是这些诗人的一些东西能表达出我的想法,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。”
新专辑同名曲《月光白得很》则来自深圳诗人王晓妮。莫西生活在凉山州螺髻山下,小时候上学总要走上个五六公里,每天早上离开家时天还黑着,头顶是银白的月亮。连绵的山隐没在黑暗中,好像有人睡在那里,风声一起,又像有人在说话。莫西子诗在诗刊《飞地》中翻到这首《月光白得很》,看到第一句“月亮在深夜照亮了一切的骨头”,一下子震动了莫西的某根神经。
小时候天不亮去上学,莫西子诗为了壮胆,每天带着发光的石头(图片来源:莫西子诗)
从故乡到城市,又再回到了故乡
4月初,莫西子诗在成都大邑和书店“再书房”合作,办了自己的音乐节,荒原生活音乐节,这也是他“荒原计划”的一部分。没有赞助商,收入全靠门票,他找来吉克皓、季秋洋、贾巴阿叁、杨斐、Jihu这些在成都的好朋友,弹琴唱歌,还带着观众踏青郊游。所得收入全部放入了荒原基金里,莫西子诗准备给凉山建一座不一样的图书馆。
“给凉山建个什么”,莫西子诗惦记这件事惦记了好多年。凉山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幼儿园,小孩都处于放养的状态,光着脚到处乱跑,“但是也不能太自由,要是有个图书馆,让他们乱跑的同时能看电影接触艺术就好了。”建图书馆是第一步,展览、讲座和小型音乐会都会陆续在图书馆里举办。
莫西子诗还想制作绘本。熊亮是为专辑《原野》绘制插画的画家,莫西子诗想再叫上他,去民间搜集鬼怪神话,把彝族特有的故事画成绘本给小孩子看。莫西子诗是听着这些奇奇怪怪的故事长大的,大人们听了可能觉得莫名其妙,但小孩子说不定会开心得“哇”地叫出来。
用众筹的方式支持云贵川的手工艺,是莫西子诗的另一个愿望。比如西南地区特有的布料火草布,莫西子诗就想把它做成唱片封套。 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完成“传承传统文化”那么大的事。有些时候他会有不安的感觉,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,现在,他觉得“回归”很重要。“故乡好像是身体里的一部分。从走出家门那刻起,我就开始寻找归宿了,从故乡到城市,又再回到了故乡。”
当我去流浪
如果要去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流浪,只能带三张唱片、一本书和一件生活用品,想想选择会是什么?以下是莫西子诗的答案:
唱片:
一张彝族口弦的唱片
Neil Young《Old Man》
Tinariwen《Emmaar》
书:
一本关于手工的书(竹编、木工)
生活用品:
一把火种